 |
來源:djyaj 發布時間:2020-04-13 瀏覽:2175次
|

4月4日美國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4日發布的全球新冠疫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,全球累計確診病例數已超過110萬例。 數據顯示,截至美國東部時間4日1時(北京時間4日13時),全球確診病例達1100283例,死亡病例為58929例。數據還顯示,美國是確診病例數最多的國家,累計確診277965例,其死亡病例為7157例;意大利是目前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,死亡病例達14681例,該國累計確診病例為119827例;西班牙確診病例達119199例,死亡病例為11198例。這些數據來自約翰斯·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病毒研究項目實時匯總的各個國家和地區數據。 按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·瑞安的說法,今天的疫情其實是至少兩周前感染情況的集中體現。雖然目前各國都已出臺空前嚴格的抗疫措施,但要看到顯著效果仍需時日。 換句話說,兩周甚至更早之前,不少國家的政府和民眾對疫情威脅認知不夠,未能采取足夠有效的防控措施。 以最新的疫情“震中”美國為例。美國《科學》雜志1日一篇文章用“支離破碎、混亂不堪”來形容美國的疫情應對工作。文章指出,美國“缺乏強有力的全國性協調”,“政治領導人發出的保守信息”給抗疫帶來困擾。事實上,直到3月11日晚間,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全國電視講話中仍在向國民傳達疫情并不嚴重、感染風險“非常、非常低”的信號。 美國領導層對疫情尚且“輕描淡寫”,普通公眾對疫情的認知自然大打折扣!都~約時報》1日報道,兩周前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約70名學生還在春假期間舉行派對,如今44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,更多學生正接受檢測。 不只是美國,其他一些國家民眾對疫情的嚴重性也同樣缺乏足夠認知。英國廣播公司在3月12日的報道中提到,“當意大利北部地區開始設定隔離區時……很多30歲以下的年輕人繼續像平常一樣外出活動,包括周日去海濱曬太陽吃海鮮”。 隨著各國檢測范圍擴大和檢測效率提高,全球病例數猛增,這也正說明此前檢測的嚴重不足是造成疫情惡化的重要原因。 2月中旬,美國每百萬人中只有約2.4人接受檢測。相比之下,與美國幾乎同時期確診首例病例的韓國,當時每百萬人中有154.7人接受檢測。此后至3月初,隨著美國擴大檢測范圍,確診人數迅速增加。但截至3月28日,美國每百萬人中仍只有2250次檢測,是韓國近三周前檢測人數的2/3。目前美國已為大約100萬人做了新冠病毒檢測,每天檢測量達到10萬份樣本。 在疫情嚴重的歐洲,缺乏檢測試劑盒和快速檢測方法仍是各國面臨的難題。據英國《金融時報》3月20日報道,新冠病毒RNA提取試劑盒的供應鏈已達到極限。 相比較而言,德國似乎是目前歐洲疫情防控最得力的國家。據英國《衛報》2日報道,疫情在德國造成的病亡率約為0.5%,世界范圍內約為4.7%,這是因為德國很早就開始檢測且檢測范圍大。 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,病亡率主要取決于疾病管理以及醫療資源管理。當數萬人同時患病,最大的問題是醫療機構床位被占滿,導致重癥患者難以入院從而造成高病亡率。 在疫情嚴重的意大利和西班牙,醫療資源不足,加之兩國人口老齡化等問題,是病亡率高的主要原因。據《紐約時報》報道,意大利是歐洲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,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占比達23%,該國許多死亡病例都是八九十歲的老年人,他們感染病毒后更易誘發致命并發癥。西班牙同樣老年人口眾多,且養老院缺乏足夠的醫療資源。 而德國病亡率低正是得益于充沛的醫療資源和高效管理,以及及早采取措施等因素。 瑞安30日表示,意大利和西班牙疫情近日出現趨穩跡象,說明此前采取的社交疏遠、“封城”等嚴格防控措施有效,但要使新增病例數上升曲線調頭往下,仍需持續加大應對力度。 瑞安說,通過社交疏遠措施,確診病例的接觸者數量明顯減少,這意味著與兩周前相比,處于感染風險的人數已大量減少。再加上持續對社區病例的檢測和隔離,人們其實已能夠搶在病毒進一步擴散前采取措施。 對于疫情在全球或某一國范圍內何時能到達拐點,瑞安此前已多次表示無法預測。他強調,光靠“封城”遠遠不夠,還必須持續推進公共衛生措施來“壓制”病毒,因為病毒不會自動退卻。 |
|
|